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今天,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地方城市又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成为国家叙事中生动而有力的章节?近日,由央视网、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承办的“智汇无锡·协同传声”地方国际传播工作闭门会在无锡举行。无锡市委常委、无锡市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出席会议,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卢垚博士担任学术主持。
受访者供图。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长三角地区在国际传播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陶秋石分享的ShanghaiEye实践表明,通过构建内外宣一体化运营格局,与全球30多个通讯社建立常态化合作,这种专业化、国际化的运营模式,为长三角地区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支撑。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我苏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助理王攀介绍了通过打造“inJiangsu我苏”多语种服务平台,推出《共饮长江》《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等合拍纪录片,成功实现了传播的场景化与服务化转型。
南京作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其中法“文学之都”全球驻地计划联动9座创意城市,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案例第一名。“这一项目‘以文学为媒介、以漫画为载体,链接世界’,展现了长三角城市的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会副秘书长袁爽表示。
作为会议举办地,无锡的国际传播实践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的典型特征。据无锡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无锡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蔡文煜介绍,无锡通过“制、根、巧、融”四大路径,构建了覆盖29个部门的协同机制,这种高位推动、系统推进的做法,与长三角地区注重顶层设计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新社原总编辑兼副社长王晓晖以无锡申创“世界音乐之都”为例,分析了如何通过音乐这一共通语言实现从"高语境"到"低语境"的转化。
新华社原副社长周锡生将无锡经验概括为三个“现代化”:体制机制现代化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治理”的跨越;叙事策略现代化实现了从“我说你听”到“共情共鸣”的转变;技术应用现代化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智慧赋能”的升级。“无锡‘四位一体’战略格局——文化IP的独特吸引力、强劲的产业基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及成熟的爆款传播能力,为地级市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示范样本。”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清泉说。
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王国庆为地方国际传播指明了方法论方向。他强调,向世界讲述中国这一宏大叙事,需要具体而微的载体,地方国际传播必须把握四个关键原则:坚持真实性以避免“过度包装”,注重共通性以寻求“情感共鸣”,运用现代化表达善用“多元渠道”,强调协同性以形成“传播合力”;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洪宇指出,数字文化出海需要平衡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参考消息报社参考智库副主任张陆煜建议,国际传播要实现从“自说自话”到“先听后说”的转变。
长三角城市群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正在构建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国际传播体系。这种区域协同模式,不仅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长三角智慧。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该地区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协同效应将日益凸显。以上海国际化平台为窗口,以江苏文化资源为底蕴,以浙江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上海、无锡等城市创新实践为引领,长三角正在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重要窗口,为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新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