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束全运会比赛的第二天,香港女子花剑队队员关渝澄回到“剑乐会”,找自己的启蒙教练何泰顺复盘比赛。位于香港新界的“剑乐会”在圈子里颇有名气,不仅因为是有着20年历史的老牌俱乐部,还因为这里走出了重剑奥运冠军江旻憓。这座看似普通的击剑俱乐部,藏着怎样的育人密码,能在竞争激烈的香港击剑界独树一帜?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特地去一探究竟。
剑乐会里的一对一教学。
冠军缘起:20年剑馆因才而生
剑乐会的诞生,本身就与奥运冠军江旻憓有着不解之缘。创始人陈伟劲是广东人,曾是重剑国家队队员,退役后在香港体育学院担任教练。2004年,江旻憓的父亲通过朋友找到他,希望能为年仅10岁的江旻憓寻找专业指导。
陈伟劲(右)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
“当时看她是左手持剑,身体条件好,学习能力也强,不仅练击剑还会古筝、钢琴,是个难得的好苗子。”陈伟劲回忆道。为了给江旻憓提供稳定的训练环境,也为了实现自己培养顶尖运动员的心愿,他在工业区租借场地,创办了剑乐会。
陈伟劲作为剑乐会的“开荒牛”,坦言创业初期异常艰难,“我是专业运动员出身,突然一下子既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管理、财务等大小事务,压力很大。”
陈伟劲(右)与江旻憓。
陈伟劲(右)与江旻憓。
江旻憓的成长轨迹,也成为剑乐会的发展缩影。陈伟劲坦言,“江旻憓的成功有她的天赋,更离不开个人努力和家庭支持。”江旻憓的父母始终陪伴她训练、补课,精心平衡学习与训练时间,这份坚持也让陈伟劲很受鼓舞。
江旻憓15岁时进入香港体育学院,慢慢打出了成绩。2024年巴黎奥运会前,陈伟劲陪江旻憓打了几站世界杯拿到冠军,让他意识到爆发的时机来了。巴黎奥运会,江旻憓不负重望,夺得重剑金牌。返港后,她马上就到剑乐会,将金牌挂在陈伟劲胸前,这份感恩与羁绊,成为俱乐部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剑乐会里的一对一教学。
随着张家朗、江旻憓等奥运冠军的涌现,香港击剑运动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全港注册击剑俱乐部已超过14家,有的仅拥有两三条剑道,而剑乐会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俱乐部之一,已实现花剑、佩剑、重剑三个剑种全覆盖,每天开设不同水平的训练小组,学员规模从早年的一两百人发展到如今的800多人。
花剑教练何泰顺是“剑乐会”的另一块金字招牌。他带教的很多学生,都先后进了香港体育学院,成为专业运动员。目前全港男子花剑14岁以下组前三名均出自剑乐会。
陈伟劲表示,现在行业竞争加剧,剑乐会就是以“口碑”立足。
市场升温:昂贵却火爆的击剑培训
目前,剑乐会已开设70个不同水平的训练小组,还走进学校培训青少年,定期举办三四百人的大型赛事。青少年比赛时,江旻憓也经常会来,关照“学弟学妹”们。一次有个小朋友不想练了,江旻憓还特地抱了抱他给予鼓励。如今,俱乐部内仍陈列着江旻憓青少年时期的奖杯奖牌,激励着每一位后辈。

江旻憓的奖牌和奖状。
击剑培训的“高门槛”并未阻挡家长和孩子的热情。剑乐会经营负责人陈先生介绍,一套基础击剑服和面罩要2500元,课程费用也不菲:小组课每小时300元,一对一私教课则从每小时600元到2000元不等。对于想出成绩的孩子来说,投入更高。何教练曾带教的一名学员,为突破瓶颈每周上三四堂私教课、五堂小组课,月均花费为3万元,最终取得全港14岁以下组第二名的成绩。
家长陈女士的选择颇具代表性。受张家朗奥运夺冠的影响,她带5岁的儿子张靖朗尝试击剑,如今每周安排一次私教课和两次小组课,月均课时费5600元。“虽然投入不低,但孩子真的喜欢,而且他心态好、不怕输,很适合这项运动。”陈女士说。她会定期与教练沟通,平衡孩子的兴趣与投入。
剑乐会里的一对一教学。
这样的投入背后,是清晰的成长路径:剑乐会根据学员水平分为初班、中班、高级班、精英班,四五岁孩子先从花剑打基础(花剑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剑种),7岁后再确定专项,优秀学员可通过积分体系进入香港体育学院,甚至代表中国香港参加国际赛事。
教练资源紧张是全港击剑俱乐部的普遍难题。剑乐会现有28名教练,其中10名以上来自内地。陈先生介绍,“国内教练理念契合,愿意节假日加班,而外国教练重视放假,容易产生理念冲突。剑乐会全年仅在过年休息一两天,教练课程都排得很满。”
陈伟劲(右)在一对一指导学员。
像何泰顺等资深教练一天最多要带七八个学员,主要是培训技术提升的精英级。俱乐部对教练的考核不仅看成绩,更注重与学员的默契培养,何教练说:“我们不像内地专业队有庞大团队,这里都是教练亲力亲为,信任感更深。很多队员进了香港体育学院,还会经常回来俱乐部练习。”
行业革新:公平体系与多元发展之路
击剑运动在香港发展,得益于香港击剑协会的改革。此前圈子里存在不公平现象,如今协会设立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全港排名前十就能进入香港体育学院,以出勤率和比赛成绩为核心的积分体系,让所有运动员都能在公平环境中竞争。“现在只要有实力,就能通过排名获得机会,不用再担心暗箱操作。”陈伟劲表示,这种公平性让更多孩子愿意坚持下去。
剑乐会里的一对一教学。
奥运冠军的引领效应功不可没。在张家朗夺得香港首枚击剑奥运金牌前,不少孩子练到中途就放弃了,“不知道天花板在哪里?”而如今,双星闪耀让击剑成为热门运动,不仅本地孩子踊跃参与,还有新加坡等国外的学员每周飞来上课。剑乐会的学员中,既有拿到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边读书边训练的世青赛冠军,也有像关渝澄这样的全职运动员。
26岁的关渝澄从11岁起在剑乐会训练,15岁进入体院,如今已是香港女花主力,月收入三四万元,即便成为全职运动员,她仍坚持回俱乐部找何教练“加餐”,“体院体系好,但何教练最懂我的打法,针对性指导很关键。”
香港女子花剑运动员关渝澄(左)与启蒙教练何泰顺。
对于孩子的未来,剑乐会始终倡导“多元规划”。俱乐部会明确告知学员和家长,打到港队前四后需面临选择:全职训练或兼顾学业。“我们不会一味让孩子练击剑,毕竟学费不便宜,还要看孩子的意愿和学业情况。” 陈伟劲说,若孩子读书成绩下滑,会建议先停训补功课,这种与家长的良性沟通建立了深厚信任。而对于选择学业的学员,俱乐部也会提供支持——不少学员通过击剑特长进入哥伦比亚、斯坦福等名校。
陈伟劲
陈伟劲说,他最大的成就除了江旻憓,还有自己的女儿,“女儿因为击剑成绩出色,拿到美国西北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帮我省了一大笔学费。”
从工业区的简陋场地到奥运冠军的摇篮,剑乐会的20年,是香港击剑运动发展的缩影。这里没有所谓的“神奇配方”,只有教练团队的亲力亲为、公平透明的竞争体系,以及对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坚守。正如陈伟劲所说,“或许我有幸遇到了江旻憓这样的好苗子,但只有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希望、得到公平机会,这项运动才能真正长久发展。”
(注:本文提到相关费用均为港元)
新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